来源: 阅读: 2025-08-06 14:40:01
2025年7月26日,由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指导,智医LIFEAI、中欧未来智能医疗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智库主办,前海海创、东华园科技公司、GBA.HK承办的未来智能医疗健康国家新兴产业高峰论坛在深圳圆满落幕。
论坛以“未来智能医疗健康国家新兴产业”为主题,聚焦智能穿戴、家用医疗、心理健康、类脑计算、医学大模型等前沿方向,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产业领袖与顶尖学者,共同探讨智能医疗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路径。
领导与主办方致辞:聚焦国家战略与创新协作
开幕式上,深圳市人大代表、南山区新联会会长沙林珍致辞指出,深圳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具有独特优势,正在成为全球智能医疗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他强调,应积极推动智能科学与医疗健康的跨界融合,加速创新技术的临床转化与产业落地。
智医LIFEAI副总裁李文丽代表主办方发言,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多维度的跨界交流平台,推动从科研到产业的全链条协作,加速未来智能医疗新生态建设。
前海海创创始人兼CEO何婧在承办方致辞中提到,未来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链接科研、企业与资本力量,助推智能医疗成果加速落地。
主论坛精彩纷呈:顶尖嘉宾共话产业前沿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科研部总监 李龙发表主题演讲《2025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他指出,随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布局的深化,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正迈入智能化、精准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期。李龙详细解析了未来医疗器械技术的关键突破方向,强调柔性传感、微型化医疗设备与智能算法平台将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核心作用。
深圳德力凯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筱毅带来分享《穿戴式神经监测和调控设备的发展及未来》
他介绍了穿戴式神经监测与调控设备在卒中康复、神经疾病治疗与行为监测中的创新应用,强调通过标准化与产业化路径,推动核心技术在临床和居家场景中的落地。
鱼跃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晗发表《未来居家慢病监测智慧医疗技术及产品创新》主题演讲
提出基于多模态传感与柔性电子技术的居家慢病管理模式。他指出,人口老龄化与慢病高发背景下,家庭医疗设备与主动健康管理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延伸。
湾区未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蔡凯博士分享《类脑未来智能医疗算法平台与医学超模态大模型》,深度解析类脑智能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前景。
他提出,类脑计算结合多模态大模型将成为未来智能医疗的核心算力支撑,为心脑血管、代谢与心理健康等复杂疾病的诊断与干预提供突破性方案。
圆桌论坛:聚焦产业协作与落地前景
主论坛圆桌论坛以“未来穿戴智能医疗健康产品创新趋势与医工交叉产品落地前景”为主题,来自德力凯医疗、鱼跃医疗、乐心医疗、谊安医疗、柔性电子中心及多所科研机构的嘉宾简要分享了对智能穿戴产品市场机遇、技术协同与落地挑战的观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需打破学科与产业边界,构建跨界创新生态,加速产品从实验室到临床与家庭场景的转化。
创新机构分享:多学科交叉推动未来医学变革
来自未来医学创新机构、底层科学创新机构、底层技术创新机构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心血管内科 李哲分享《泛血管系统疾病心电诊疗和预后的全程数智管理》,她提出以智能化心电监测实现血管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路径。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蔡恒进分享《未来智能医学的生理与心智计算模型》,提出“坎陷世界”与类脑思维物理模型的新理论,为医学认知计算开辟新方向。
北京大学遥感所教授李琦分享《数字生命赋能大健康:从精准预警到主动干预》,探讨AI在疾病预测与主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潜力。
平行论坛与CEO闭门会:深度聚焦产业落地与跨界融合
CEO平行闭门论坛聚焦未来智能穿戴与家用医疗健康产业链的协作与资本布局,邀请了多位企业高层与科研领军人物,围绕芯片与算法技术趋势、主动健康与慢病管理、肺部肿瘤影像诊断个性化治疗、心血管医学电声设备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分享与对话。
嘉宾深度解析未来趋势与技术创新
芯片与算法技术趋势
论坛首先聚焦智能医疗的核心底座——芯片与算法。专家从全球智能医疗产业链格局切入,剖析了AI芯片的低功耗化、边缘计算与大模型结合的发展方向,指出未来芯片与算法协同优化将决定智能穿戴及家用医疗设备的算力与响应速度,为实时诊断、预测和个性化干预提供基础保障。
深圳光明区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刁力为分享《数智化主动健康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慢病管理》
刁主任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基于全人群、全周期、全流程的主动健康管理体系,运用智能化心电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早筛与精准康复。他强调,这一模式有助于实现“健康增龄、代谢减龄”,为慢病预防和康复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主任 王红在《肺部肿瘤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效果追踪》分享中,展示了多模态影像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在肺癌早筛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她提出,通过精准影像诊断与个性化动态监测,能够更好地指导治疗决策,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蔡盛盛分享《心血管领域的医学电声设备和医疗器械创新》
他介绍了团队在医用电声设备研发中的突破性进展,包括国内首批获得FDA与CE认证的电子听诊器,并指出未来心血管医疗器械将通过智能化与多模态融合推动临床诊断和居家健康管理的全面升级。
圆桌论坛:协作与技术创新并行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中,与会专家围绕“未来智能穿戴与家用医疗健康新兴产业链协作与产业资本”以及“未来智能穿戴与家用医疗健康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两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未来智能穿戴与家用医疗健康新兴
产业链协作与产业资本
深圳德力凯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筱毅
鱼跃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 王晗
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董秘兼副总经理 李薇
深圳市柔性电子概念验证中心 副主任 罗桂波
北京麦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 CEO 高小峰
华心国森医疗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 CEO 张椿林
等围绕未来智能穿戴与家用医疗产品创新需形成研发—制造—市场—资本的协同链条,打通标准制定、数据共享与支付体系,才能实现从原型到规模化量产的跨越。
关键技术创新与跨界合作
复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主任 梁永波
暨南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白杰云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 / 重庆市沙坪坝区语言脑机接口联合研究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健康创新与技术研究院 高毓璣 博士
玖治科技刘斌等代表则聚焦前沿技术,包括语言脑机接口、精准医学、跨境数据协作与类脑计算等。他们强调,未来智能医疗产品必须以多学科交叉创新为驱动,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加速转化。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国家新兴产业高峰论坛平行论坛(二)
未来智能医疗健康国家新兴产业高峰论坛的平行论坛二,本场论坛由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指导,智医LIFEAI、中欧未来智能医疗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智库、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主办,前海海创、东华园科技公司、GBA.HK承办,围绕“未来智能脑与心理健康医工交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挑战”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论坛聚集了国内脑科学、心理健康、神经工程与数字干预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未来图景。
开场致辞由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王诗斌主任发表。他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重大挑战,尤其在青少年与慢性病群体中更为突出。随着可穿戴技术、虚拟现实与脑机接口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正迎来跨界融合与智能化升级的新机遇。
深圳大学教授任占兵介绍了虚拟现实(VR)与可穿戴传感技术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创新实践。他指出,VR情境暴露疗法结合生理信号监测,可实现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并提升治疗依从性与体验感。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王诗镔分享了《数字化赋能心理健康调查与干预》心理健康数字化筛查与干预的探索成果。他强调,通过智能问卷、移动端数据采集与AI风险评估模型,可实现早期识别与动态追踪,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主任 韩雪分享“社区抑郁症队列研究与干预技术”介绍了深圳市社区抑郁症队列研究的进展。研究聚焦发病机制、环境因素与干预策略,并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抑郁症防治提供创新样本。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苏莹莹分享《精神心理队列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干预方法》提出以多模态脑功能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为基础的心理队列干预模型,推动心理疾病研究从群体统计走向个体化精准管理。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宁医院)主任分享《经颅磁刺激(TMS)康复追踪与反馈》介绍了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在抑郁、焦虑等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并提出构建可穿戴化+云平台化的实时反馈体系,以提升疗效评估与长期追踪能力。
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代表分享了脑电+近红外成像多模态观测方法,强调通过跨模态信号融合,可实现对大脑活动的高精度动态监测,为心理健康干预与脑机交互提供重要支撑。
平行论坛二充分展示了智能脑技术与心理健康交叉创新的前沿成果和落地路径。从可穿戴与VR应用、心理健康数字化筛查到TMS康复与脑机接口,论坛为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从临床走向社区与家庭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怡安医疗创始人丁玉奇先生现场参会并参与深度交流
智能医疗健康产品供需对接会
论坛同期举行了未来智能医疗产品供需对接会,围绕智能穿戴与家用健康产品、关键技术突破两大方向,展示了部分创新原型与应用案例。对接会涵盖心脑血管、代谢、睡眠、呼吸、心理健康等多个场景,既涉及儿童、女性等细分群体,也面向国内基层与海外新兴市场需求。
推动产业创新,共绘智能医疗未来蓝图
本次高峰论坛全面呈现了智能医疗健康产业的前沿技术、应用趋势与商业模式,搭建了跨学科、多领域深度交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柔性传感、可穿戴设备、医学大模型等技术突破,正在重塑未来医疗服务模式与产业生态。充分体现了智能科学驱动下医疗健康产业的跨界融合趋势。
主办方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搭建智能医疗产业创新平台,促进科研、临床、产业与资本的深度对接,助力智能医疗成果加速产业化落地,为中国乃至全球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