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中国科技网欢迎您!

推荐:张峰:架起供需两端桥梁,数据开四款Type-C数据线拆解对比视频平台的下一段增长神话来自哪

主页 > 中国科技网 > 资讯 > 正文
>

张峰:架起供需两端桥梁,数据开放让城市治理“暖”起来

[提要] 前言:从不足百人的部落到拥有千万人口的都市,人类聚集形态随着生产力进步、经济模式变革、科学技术发展演化,并逐步稳定在“城市”空间中。城市边际在快速延伸,承载负...

 前言:从不足百人的部落到拥有千万人口的都市,人类聚集形态随着生产力进步、经济模式变革、科学技术发展演化,并逐步稳定在“城市”空间中。城市边际在快速延伸,承载负荷随之量级增加,以绣花功夫解决“大城市”中的“小问题”是城市治理的全新课题。

  这一课题下,需要解答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诉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给城市治理带来哪些机遇?如何界定治理过程中政府侧与社会侧分工?除传统基建相比,城市治理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补齐等一系列问题。

  近日,浪潮集团数字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张峰在2020首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上发表题为《数据开放与城市治理》主题演讲,对数字化城市的治理问题进行系统阐释。

  大排档or大酒店,城市的众口如何不再难调

  “城市是典型的生态综合体,它具有多元化、动态性、连续性、系统性特点,因此城市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强大的生态体系的力量来支持”,张峰开篇点题。

  如现实生活体验,哪怕在同一城市、同一时间、同一道路也会行驶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奔向不同目的的居民。千百条道路构成了城市的交通网;从居民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全量成员,同样构成了复杂、庞大、多元的社会服务需求方。

  张峰以信息化发展为主线,将数字化城市建设参照电子化、数据化、智慧化三个阶段,剖析解决当前社会需求和城市供给、社会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矛盾的问题主线。

  电子化是过去式,即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手工、纸质劳动的替代,提升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体力问题的同时积累了数据;智慧化是将来式,即可以通过数据主动为居民智能推送个性化服务,满足个体诉求,解决脑力问题。而沟通过去与将来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现在式--数据化。“数据化不仅仅是数据的产生和积累,而是把数据实现可知、可观、可控、可用的资产化,形成资产才能流通,通过流通才能迈向价值化”张峰强调。电子化、数据化、智慧化三个阶段完成了数据由产生到流通再到服务的转化,让数字重新定义了城市,形成了“数字化城市”--这就是连通服务供需两端的主线。

  数字化城市中,每个成员既是数据的提供方,也是数据的受益方,通过数据桥梁实现社会服务的供需对接,为城市治理带来新的模式突破。张峰打趣地说:“不管想吃大排档,还是大酒店,数字化城市能更好满足你的胃口,让城市服务不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政府侧and社会侧,用四两“数据”拨动千斤“城市治理”

  数字化城市描绘了城市治理的美好理想,如何把理想照进现实,还需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三个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搞了很多规划,做了许多大工程,为什么就服务体验来说被互联网应用远远甩在身后?”张峰提出问题并解答,“是因为政府从供给侧视角提供需求,缺少对社会个体需求的吸收,这就导致了需求和供给的割裂。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数据开放’”’。

  原因有三:通过数据开放是获得社会需求的方式和渠道,能更好、更精准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数据开放能调动社会进行自适应发展,实现政府搭台、社会唱戏最优模式;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还能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绿色持久的新动能,迸发无限增值空间。

  数据开放的本质是流通和增值。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流通叫“数据共享”,政府与社会间的数据流通是狭义的“数据开放”,全社会数据流通就是“数据交易”。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让数据在流通中找到更多“用武之地”,它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

  数据在“驰骋”的道路上也要拴好缰绳:治理是基础,必须提供高质量可用数据;平台是承载,给数据流通做好技术、体制、机制保障;应用是驱动,靠需求拉动数据的流通。这回答了第二个“怎么做”的问题。

  回答“做什么”,引出了数据开放需要多方参与、供需交互的模式。回答“怎么做”,阐述了数据开放的本质是流通和增值。横向社会分工边界的融合与纵向数据流通的交叉,构建了“数据生态”,自然回答了“谁来做”的问题。

  数据生态,即所有社会角色都是数据的参与者。政府与社会的连接,业务与需求的连接,数据与数据的连接,服务与创新的连接。在连接中,构成了包含供应者、赋能者、开放者、催化者、聚合者、增值者、消费者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发挥数据源源不断的价值。

  政府侧与社会侧共同参与,通过生态的力量,用四两“数据”拨动千斤“城市治理”。

  大基建vs小应用,疏通城市的毛细血管

  政府和社会共同构成了数据生态,既有边际融合又有分工的侧重。其中政府是主导方,要发挥行政规划力量承担大基础、大平台、共性应用等基础建设;社会各界也要发挥智慧,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有获得感的应用,不断支撑优化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

  “政府主导的大基建是城市的动脉,数据开放带来的小应用将服务直达市民的毛细血管,二者共同组合了城市生命体。数据开放不会带来大基建工程的突破。”张峰强调说。

  确实,数据开放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的给市民带来“小而美”的服务体验。

  疫情期间,卫健委将疫情数据进行开放,各厂商通过可视化服务将疫情数据实时推送给社会,让社会实时掌握权威数据,避免了社会恐慌,还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防护建议;房信安、放心餐、智慧校车、小饭桌等通过数据开放带来的应用温暖着城市的各个角落。

  张峰最后总结:开篇我们提到需要强大的生态体系力量支撑城市治理;而通过数据开放构筑起数据生态,通过引导社会全员去思考需求是什么,让数据在流通中完成供需对接,从而迸发力量,以生态价值撬动城市治理的难题。

  数据开放是城市治理的最佳路径!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win8平板电脑
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02-2019 中国科技网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